体育投注,体育投注平台,体育投注app,体育赛事,世界杯,奥运会,NBA,实时比分,体育新闻,欧洲杯,英超赛程,西甲赛程
“砰!”一记精准射门,足球直冲 2 米高空越过“人墙”,稳稳落入球门——这不是世界杯赛场,而是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人形机器人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赛场另一侧,机器人刚冲过100米表演赛终点,学着刚跑完步的运动员般“晃了晃脑袋”;在原地跳高项目中,人形机器人轻松跃过95厘米的高度,落地时还不忘“调整站姿”,活脱脱一副“我能行”的傲娇样子。
除了赛场上的“运动天赋”,机器人的智能功能更让不少人眼前一亮。在仿真工厂场景里,机器人能精准识别不同物料,无损清理垃圾、按规格分装药物,动作比人工分拣还细致;酒店场景中,机器人端着托盘穿梭自如,遇到行人会主动避让,还能通过语音提示“您好,您的物品到了”,如同一个“贴心服务生”。
这场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,共有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带着自家“选手”参赛,26个赛项从田径赛跑、足球对抗到工业物料搬运、酒店服务,把机器人的“十八般武艺”全搬上了赛场。谁能想到,半年前还“走路打晃”的人形机器人,如今已经能跑能跳、能干活能竞技。
在今年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,不少中国参赛企业表现亮眼: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“天工”机器人夺得100米赛跑冠军、1500米亚军;山东优宝特的“行者泰山”在100米表演赛中夺冠;领益智造的“玲珑”机器人获得物料搬运技能、混料分拣技能竞赛双料金牌……
“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世界第一梯队。”美国东北大学教授李向明曾表示,目前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上,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“去年的世界冠军只能把球踢到35厘米高,今年我们的机器人能踢到2米高,直接越过人墙。”加速进化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维晨介绍道。在此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和刚刚结束的巴西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,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均包揽了冠亚军。
在赵维晨看来,这无疑是一种鼓舞:“赛事成绩表明,我们在硬件和运动控制方面已经处于全球前三的水平。”
与国外相比,我国的机器人在硬件、运动控制和系统层面都具备优势。“以足球机器人赛事为例,加速进化的机器人都具备视觉感知、定位导航、自主移动等多维度的AI能力。”赵维晨告诉央视网《锋面》记者,在激烈的对抗中,独家的材料配比、轻量化的外壳和线束设计,能让机器人经受住剧烈运动冲击下零部件发热、损坏等考验,再加上精准的算法,能驱动机器人在碰撞倒地后自主起身。
在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,宇树科技夺得金牌数和奖牌数均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。在宇树科技市场部总监黄嘉玮眼中,优异的成绩源于对“自研”的追求。
“从产品的硬件到软件开发,我们从早期就坚持自主研发——包括核心零部件以及不同场景的优化算法。”黄嘉玮说。
2021年“机器狗”和2025年“机器人”分别亮相春晚舞台,是宇树科技多年深耕的成果。“在‘机器狗’时期,我们积累了大量软硬件技术,这让我们仅用 6 个月时间和3位研发工程师,在2023年发布了H1(宇树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)。”黄嘉玮说。
2025年上半年,许多企业一季度的出货量就已超过2024年全年。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计,到205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突破10亿台,撬动5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。
除了健全发达的四肢、灵巧的身手,人形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对场景、动作、行为、环境的判断力。
在业内,人形机器人通常被分为“本体”“小脑”和“大脑”三个部分。“本体”指躯干和四肢;“小脑”为控制算法,在运动控制和协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;而“大脑”则承担着类似人类大脑的认知、推理和决策功能。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“大脑”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也是当前发展的难点和突破点。在运动会现场,基金投资人陈树生介绍道,这几乎成了基金竞争的关键,“看谁能投资到更优秀的公司。”
成立于2024 年 1 月、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的企业“魔法原子”,其市场负责人万昭向记者表示,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,在软件层面仍有提升空间。
“数据太少了。”赵维晨坦言。“比如3D数据的具身大模型所依赖的物理世界数据,大家都还处于早期阶段,不像大语言模型那样有20年的互联网数据积累。另一方面,基层的算法架构也还在定型过程中。可以说,大家都在摸索。”
赵维晨举例解释:自动驾驶每天能产生上亿条数据,但目前全国最大的具身(即让机器人靠自己的硬件和传感器接触真实世界,根据看到、摸到的实际情况调整动作,而非只靠预设程序“空想做事”)开源数据集规模才百万级别。而数据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——核心是像自动驾驶那样,通过L1、L2、L3不断演进,收集大量数据。只有积累了海量数据,才能让“大脑”记住各种场景。
根据黄嘉玮的观察,目前行业内不同企业对“大脑”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各有考量,各自有不同的规划——有的着重于通过大量标准化数据实现算法迭代,有的将不同功能和不同场景紧密绑定,也有的先记录人工远程操作,再将其当做“教材”让机器人的“大脑”学习记录……
谈到如何丰富“大脑”的认知、为其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数据时,黄嘉玮介绍了宇树的发展路径:“我们将硬件交付给用户,让机器人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积累数据,比如与高校、科研机构、政府部门、企业等各方合作,让他们在各自的场景中对我们的硬件进行二次开发。”
星海图工程师在现场调试机器时说,技术落地的核心难点在于动态环境的多变性,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,就是让算法不再只在仿真环境中运行,而是能真实地完成有用的工作。
与业内人士不同,观看运动会的观众更关心的是:这些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走进千家万户?未来,它们是否真的承担照护、救援等复杂工作?
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、商业场景已经有了实际应用,而家庭场景还只能算“初涉”,例如优必选的“Walker” 机器人在深圳某试点社区,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完成起身、如厕等日常活动,在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的“齐家Q1”,能与观众语音互动、播放音乐、陪伴聊天,展现了在家庭陪伴方面的潜力。
但目前,人形机器人仍存在技术瓶颈,比如决策、运动控制等不足、成本高、家庭等场景适配难等欠缺。
赵维晨向记者描述了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路径:首先是搞出“杀手级应用”——就像当初手机靠打电话、短视频 App 火起来那样,给机器人找个 “非它不可” 的用处,比如工厂里专门干重活累活,或者家庭里帮独居老人定时喂药,靠这个实用功能吸引第一批有需求的人;或者从教育入手,让机器人进入高校,供科技爱好者研究,先让这部分人用起来,再慢慢优化吸收反馈意见,为后续更多人用打基础。再随着生态成熟、应用多样化、成本下降,进入大众市场,大约10年左右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普及。
部分业内人士表示,整个行业目前仍处于“路径探索”的初始阶段,解决技术和算力问题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。目前探讨盈利、硬件标准化、成本压缩甚至技术伦理等问题,还有点为时尚早。
人形机器人行业从诞生至今不过2、3年。在黄嘉玮看来。“每个阶段的创新都有其底层逻辑。现阶段大家尚未达成共识,整个行业才刚刚起步。”赵维晨认为,现在还没到市场成熟、比拼价格的阶段。未来随着场景不断发掘、量产规模扩大,再考虑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也不迟。
尽管行业才刚刚起步,但终极的愿景已显现出轮廓——人形机器人的未来,不是取代人类,而是更好地协助人类。
黄嘉玮介绍说:“我们的目标,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。比如现在一些枯燥乏味、危险性很高的工作,例如消防员、救生员,希望能够用人形机器人来辅助,比如参与灭火或者在危险区域巡检、排查隐患等等。”
对此,赵维晨也有相似的观点,“通过技术进步与负责任的应用推广,机器人将与人类社会形成互补关系,而非冲突关系。”
原创声明: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